隨著電子產品不斷更新換代,多數家庭都囤積了不少廢棄手機、電腦、相機等電器電子產品。應該給它們找好“歸宿”,讓人犯難。
廢棄電器電子產品特殊情況置,難在幾個方面。一是電子產品自身易造成污染。廢棄電器電子產品日常含有鉛、汞、鎘等重金屬和其他一些有毒有害物質,倘或任意拋棄、粉碎或采用落后工藝提煉,會對人體和環境造成嚴重危害。二是廢棄電子產品數量大,但回收渠道不完善。大陸是電器電子產品生產消費大國,許多產品都已到扔棄高峰期。數據展示,近年來國內家電年均廢棄量約2.2億臺,每年增幅約16%。為此,我國已出臺相關政策,規范回收拆解體系,但也應看到,回收規模小、回收價格不透明、渠道不暢通、私拆屢禁不止等行業難題還是存在。三是用戶擔心自己隱私泄露,訊息刪除成本較高,也明顯降低了回收意愿;投入一些產品本身不占多大空間,不少人往往將報廢產品擱置家中。
但是事情都有兩面性。“垃圾是放錯地方的資源”,這句話相仿適用于扔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。一方面,這些產品“渾身是寶”,含有有色金屬、黑色金屬、玻璃、塑料等多種可回收物質,萬一有效回收利用,可以極大減少礦石開采、運輸、冶煉、生產成型流程中的資源和能源消耗,減輕環境污染。另一方面,理順扔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渠道,抬高回收行業深生產、再利用、再制造的水平和能力,不僅有利于發展循環經濟、培育人們綠色消費理念,還有利于助力“雙碳”目標達成。
“變廢為寶”,主要要轉變思路。近年我國修訂經過循環經濟促進法、公布《“十四五”循環經濟發展規劃》等,要求在生產、流通和消費等過程中遵循“減量化、再利用、資源化”原則,著力建設資源循環型產業體系,加快構建廢舊物資循環利用體系,以提高資源利用作用,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。在報廢電器電子產品回收利用上,也要改變以往將其看成“電子垃圾”的觀念,而是算作一座亟待有效利用的“電子礦山”,并以此率領相關產品的生產、出售、消費、回收、再利用等各環節活動。
完善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體系也很嚴重。和垃圾回收相像,扔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相仿涉及加工、消費、回收、再利用等環節,工作需要一體化推進。在加工端,應建立完善生產者責任延伸規定,要求生產者在產品生命周期內承擔好環境責任。在消費端,一方面要經過宣傳教育增強消費者環保意識,另一方面要關注消費者關切,保護個人訊息安全。《“十四五”循環經濟發展規劃》提出保障手機、電腦等電子產品回收利用全流程的個人隱私新聞安全;北京市公布的《廢棄電器電子產品回收規范(征求意見稿)》提出,回收經營者應當面清理用戶個人新聞……這些舉措無疑開了好頭。在回收利用端,應引導生產公司、回收公司、電商平臺、拆解企業發揮好各自功用,鼓勵各方經過多元參與、科技創意,促進高值化利用,平衡好企業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。
思路一換天地寬。信賴通過社會多方各顯其能、共同努力,這座沉睡的“電子礦山”會被盡早喚醒。